close

P_20170916_155628_HDR

Olive pomace oil橄欖渣油

 

P_20170916_155647_HDR  

什麼是Olive Pomace Oil 橄欖渣油?

有興趣者請連接

 

 http://www.littleolive.com.tw/myth_01_05.php

 

http://www.omega-9oils.com.tw/-ex-product.html

P_20170828_082356_HDR

 

 L70905 Oil Labela  

P_20170828_082505_HDR  

 

酪梨油與橄欖油分級(食用油再討論#3)

 

 

酪梨油與橄欖油是 "目前" 市面上含豐富多樣營養成分,有益人體健康的,常用的果肉油。這兩種與其它從種籽炒熱、輾壓、榨取工序生產的植物油,在保存天然品質上大不同。雖然,機器工藝的進步,種籽榨油溫度可以相對傳統方式降低,加溫幫助油酯釋出過程仍舊必要;因為溫度低,榨油量降低,增高成本,拉高售價。因此,食油品質與營養素含量會因加溫的高低程度產生變化。通常,每種油酯的化學分子結構與組成成分決定個別的(冒煙點);榨油溫度越低越好。超過冒煙點越高,食油破壞而產生有害身體毒素增加越多。

 

 

可想而知,榨油之後的油渣末端的產製油是最下等的,幾乎沒營養可言,甚至是有害身體健康的。但是,容器裡,清澈晶瑩剔透的油品似乎看不出差異或問題,實際上那是已經(精煉)過的原故。當加熱過的渣,殘油無法擠釋出的時候,最後一招便是利用化學劑,將油溶解分離,然後再反向將化學溶劑中和,還原油酯,再經過濾,除味或整色。溶劑殘餘或許已經極低而符合安全容許,也不能說可達(零檢出)的程度。瞭解這些細節之後,如何選擇食用油,大致已有輪廓。如果還有糾結,可能是個人觀念,喜好與價格預算之間的取捨了。

 

 

不過,到目前為止,即使有爭論或疑慮,美國醫藥署FDA) 並沒有提出任何有關警告:"精煉油曾經發生嚴重危害事例"。舉例說,芥菜籽油Canola Oil, 是將芥菜籽毒性基因剃除後的基改油,或是黃豆(俗稱大豆)油,市面上壓榨後又精煉,混在一起降低成本,或直接精煉而定性,初榨油幾乎少見。如果有初榨的,冒煙點不高,便不適合煎炸用途。順便一提,油渣的最後利用價值是製作零嘴。假如,愛吃芝麻糖的消費者,若能夠買到看到整顆芝麻粒的芝麻塊,可以確認是否原材生芝麻。若非原粒芝麻,可以猜測,極可能是油渣殘料的副產品。最常見的芝麻湯圓,內餡都是細碎粉末狀,可能便是(油渣)做成。原磨料或油渣料?同理類推,諸如花生糖,等等許多 (零嘴)產品是否原生材製作,或是廢料加工,想瞭解實情,需探詢廠商。在產品包裝上,若無清楚明白的文字宣示,應存疑,為自己把關。而大豆渣做飼料便也順理成章,剩餘價值不浪費。

 

一般來說,國家食藥署應立法規範,要求廠商在包裝貼紙上做清楚明白的標示。各國環境、立法、執法,無完全有效保障消費者時,需靠自己細心選購和補強對產品的認知。如果,仔細閱讀、比較不同廠牌的陳述,可以找到(蛛絲馬跡),發現、分別較好品質產品。同一種油,精煉過後,冒煙點會增高很多。但是,那不是原質油。如果要選擇(原生油),便要回到(果肉油)來,就產油工序來說,這才是最(正宗)的。種籽油,無論如何,總是(略遜一籌);況且每家工廠設備不同水平,程序有差異,不在討論範圍。

 

 

果肉油產油主要工序流程

 

(採收)- (清洗)- (粉碎果泥)- (離心機油水分離)- (油液靜置沉澱/過濾)- (裝瓶)

 

 

採收:

 

分別有機器採收與人工採收。機器採收,在達一定成熟度時,整棵樹全數摘取。可以想像,這是粗放式的採收,果實品質高低屬綜合性,良莠不齊,並且以低成本為訴求。至於,人工 (手工) 採收,成熟度與果實均經篩選,分批採摘,確定均質,達要求水準。知名莊園要鞏固品牌信譽,都採用手工收穫。果實離樹後,氧化作用便開始自然進行,所以手工採收果實便要爭取時效,儘快送抵工廠,進入榨油流程,然後包裝,維持風味特色。依各莊園的地理位置緯度,地型、土壤、氣候特性,不同品牌,種植的品種皆有精選與傳承。尤其是食用源遠流長的橄欖油,在歐洲地區,各家族都嚴守紀律,竭力保護品質與品牌形象。這和葡萄酒釀造業異曲同工。酪梨油歷史較短,經營文化也逐漸走向相同道路。可是,酪梨油,還趕不上橄欖油的普及化,相較起來,主因還在成本與飲食文化習慣。

 

 

少部分業者,為了減短沉澱時間,甚至沒過濾,直接帶少量細渣裝瓶,這只是使用者是否喜歡接受,無損原油品質。大部份高級品牌,還是沒渣的。

 

 

品質等級劃分標準

 

請注意,此時,酪梨油還未普遍,等級通則,業者沿用橄欖油標準。而橄欖油,因產地與品種,講究的使用者,像喝酒、品茶,就油質的風味、口感都有個別的喜好。真正的愛好者,橄欖油用來沾食,涼拌,才顯現各莊園產品的特色。好油,用來烹飪,似乎糟蹋了美味的追求。專業的品油,完全像喝酒、喝茶,倒一小杯,聞之,啜飲入口,慢慢滑進喉嚨、吞下,呼吸間回味香氣,再讓舌頭感覺初味、餘味。這好像故弄玄虛,精神想像空間漫無標準?其實不然。但,科學尺度總是需要訂明,於是,如下數據與定義可參考,區別橄欖油、酪梨油便不至於(天馬行空)。

 

 

過去,美國礙於大國主義,本土卻非產橄欖油大國;歐裔人士喜歡家鄉風味,進口量大於本土。美國的人種多而複雜些,歐裔之外的族裔,加上新生代,沒有那麼瞭解與講究,業者與立法機構便(渾水摸魚),設定的油品標準,都比歐盟寬鬆。最近數年內,才更改提昇。這情況和醬油一樣,想買傳統純釀的,便需須回台灣選購,即使台灣業者仍然會有(掛羊頭賣狗肉),唬弄消費者。

 

 

等級分類

 

(a) 超清純Extra Virgin Oil

 

即為市面上習慣所稱的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 ( first cold pressed Olive oil or Avocado oil),應有極好的風味與氣味,無缺陷並具有特殊果香(例如杏仁,或不同草香)。酸價必須oleic acidity or free fatty acidity) 於或 0.8%。請注意:即使同屬 超清純等級,0.3%酸價的油,顯然比酸價0.8%的油好很多。所以 (超清純) 0.8%的酸價只是等級"門檻",不代表最高品質;因此,諸多廠牌的油,即使標示為 "超清純",品質仍然不一樣,冒煙點也相對不同。真正判別標準應在酸價的數值高低,不是"超清純"三個字而已。其餘不同,次等級的 "清純油" 或 "一般普通油",同理類推。

 

冷壓法產油是因果肉含油可自然分離,無需加熱。至於 "初榨冷壓" 兩字,是噱頭用語居多;果肉須輾壓粉碎幾次呢?可以理解為 "道地天然" 的意思罷了。但是,有這些標示,廠商須承擔道德與法律規範;也就是廠商願負責任。

 

(b) 清純Virgin Oil

 

稍有瑕疵,但可接受的風味與氣味,並具有果香;酸價介於 0.8 ~ 2.0% 之間者。油瓶包裝表示酸價或明確 "超清純 Extra Virgin " 相關資訊的產品,大概都屬於這等級 "清純 Virgin" "一般油 XX Oil" 以下等級品。

 

(c) 一般普通 (Olive Oil - Avocado Oil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未經進一步加工的精煉油與清純油兩者混裝的調和油。風味未失,仍帶有清純油特徵。酸價不高於1.0%。

 ,

(d) 精煉 (Refined Olive Oil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從清純油精煉的油,原始甘油三酯化學結構未產生變化,酸價不高於0.3%。精煉油已無風味flavorless and odorless)可言。精煉油酸價低,是冒煙點拉高很多的原因之一。

 

(e) 未經精煉而不適合食用的清純油(略過)

 

(f) 果渣 (Pomace Oil)

 

果渣油分三等級,(略過)。但很重要的,果渣油不得被標示為 "橄欖油" "酪梨油" 銷售,來混淆視聽。(果渣 Pomace Oil)必須標示明確,隔離為一特殊等級,不得與原來的果實油並列。例如:橄欖渣油,椰子渣油或棕櫚渣油。

 

 

選擇重點

 

1. 手工採收,運送至工廠榨油皆與時間競賽,減低氧化程度,不倉儲果實;採用冷壓自然工序,除了保有個別的風味特色,油品酸價常遠低於0.8%,在0.3 ~ 0.6%間,相當難得。而因價位較高。選購超清純油,也是按風味特色,隨喜好,但酸價是重要固定依據。酸價與風味影響價格。可是,並非掛名 "超清純油" 就好,魚目混珠難以避免,廠商經營信譽常是關鍵,尤其是無法可管或究責的國度。天然食油,酸價很難達到0.3 %以下;所以,標示一個範圍,例如0.2 %~0.4%,無法固定值。

 

2. 瓶身的油品資訊標示越清楚詳盡的,廠商基本上越可靠。酸價,品種,產地,採收加工程序,風味特色描述,生產日期與儲藏期限,生產者或配銷,進口代理商與服務管道等等,讓購買者瞭解內容物履歷。

 

最好,廠商能在網站上提供 "每年的" 或定期的有公信力機構測試資料,雖然這不是易事。如果有這點,可以有信心成為該產品忠實愛用者。目前,歐盟組織的測試比較可信,日期則需為近期。一份十年前的分析測試報告,沒有可依據意義。

 

離生產期越近越新鮮。生產半年,甚至一年以上者,若非用得很快,不買。

 

若沒有明確標示資訊的情況,均列入可懷疑,不被肯定。例如:沒有陳述 "超清純 Extra Virgin" 說明,便可懷疑為不是這等級,或者是有可能更次等級的精煉油 Refined Oil。在法律嚴正規範之前,廠商至少須 "說法算數"。消費者應瞭解這意義。

 

3. 包裝可以判別廠家對產品的價值認定。這雖不絕對,好產品的的 "衣裝" 不會太馬虎。瓶身造型設計,深綠色可透視玻璃是起碼的。如果塑膠瓶裝,甚至使用白色透明材料,不言可喻,應是次級貨。在此,特別指的是 果肉油這兩種。

 

4. 不買數種油混合的調和油。單一純正產品才是正確選擇。

 

5. 混合的調和油需仔細分別閱讀混合比率。甚至,有的橄欖油字體超大,其餘的成份油的字體小小的。別誤解為橄欖油。

 

 

 

使用原則

 

1. 烹調以酪梨油為第一選,因其冒煙點相當高。酪梨油風味特色比較溫和,不突出;橄欖油味道較重,變化較多,舌頭能嚐到個別的苦味或辣味,聞到果香或草香。所以,調沾醬或直接沾食,巧妙各有不同。橄欖油,個人淺見,不用來加熱烹煮。酪梨油價位不便宜,但可搭配使用不黏鍋,煎炒情況毋須用大量。其實,好的橄欖油也不便宜。若非炸不行,用酪梨油。油水煮炒菜,滾水加油,溫度較低,橄欖油仍適合。

 

2. 油品隨使用頻率,開蓋接觸空氣氧化。勿儲存過久,新鮮食用最佳。若存久,產生異味,應拋棄。假設未開封,儲藏期超過建議賞味期限太久,仍會自然衰敗,不要食用,請拋棄。

 

3. 油品可低溫冷藏,延展賞味期限。不常使用時,存放冰箱,但橄欖油、酪梨油低溫造成霧狀渾濁,無害品質。

 

4. 再加工,甚至已轉化,人造油,少用或不用。

 

5. 油的冒煙點是烹調的參考。冒煙點隨油品單獨特性而變化,測試參考值以新鮮產品為準。相同產品,隨廠商生產工序,冒煙點不盡然相同。同品牌產品也隨時間天氣有高低變化。同一瓶油,隨氧化、老化程度,冒煙點逐漸降低,營養分逐漸減少。所以,用量少,不買大包裝。若用得慢,早日分享鄰居親朋。

 

註:目前美國東岸區,好市多 Costco 賣的酪梨油有標示cold pressed and naturally refined),就理解定義,酪梨油不必經過精煉手續,不管自然精煉為何,個人認定非上品,應減少使用或停止使用。因為若是精煉酪梨油無特殊意義,芥菜籽油便宜多了。這產品,須進一步詢問廠商 naturally refined 的實質涵義與工序來決定。

 

台灣好市多在2017年,五至七月間賣的酪梨油,廠牌和美國東岸賣的不同,未發現有 Refine 的標示。《未標示或說明,仍可可存疑。最好有『非精煉 unrefined』等明確字眼。》而在2018年12月經銷的酪梨油,和美東所賣的,則已是相同廠牌的精煉油。 台灣的營養品特產店或有機店,有數家經銷酪梨油。包括眾多橄欖油,不論在那家店採購,請隨時仔細閱讀標示陳述,買對正確好產品。

 

 

有興趣看我分享食用油相關文章,請連結   

酪梨油與食用油再討論#2  

 

酪梨油 #1

 

 

 

養生靠自己,不一定吃貴重補品。觀念指導行為,先吸收正確資訊,健康長壽就沒那麼困難。盡人事而聽天命。

 

 人體病症往往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或觀念疏忽,日積月累而促成。為何重視食用油?除癌症及引發其它病變的風險,下面這則文摘,採自網路(中時電子報),希望它加強喚醒 更多廣泛消費者(使用健康食用油)的意識,防患重於治療

 

「油」是影響人體健康最重要的食物。用黃豆、菜籽為原料壓榨成的沙拉油,不僅有大量反式脂肪,更混入了神經毒素4「羥基壬烯醛」,破壞大腦,連細胞也受損,引發失智症、憂鬱症。

因此,山嶋哲盛說道,破壞神經細胞的沙拉油,是這幾年失智症和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快速增加的主因,沙拉油以及沙拉油做的人造奶油、美乃滋等產品,應停止食用,沙拉油加工食品像是泡麵、油炸物、洋芋片等,也最好不要吃。   
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90221001259-260405    2019年02月21日 08:46 中時電子報 莊楚雯     

 

 

補充亞麻仁油的冒煙點攝氏100度 (即滾水的溫度),極容易遭(過高溫)破壞。意味著產製流程的管控相當重要。請向確定可靠的廠商購買,否則白費錢買不良品。

補充椰子油資訊

在溫、熱帶地區,椰子油可以從椰子內的新鮮果肉直接室溫粉碎分離。產製成之油品帶著自然可口清香味,攝氏25度左右以下,凝結固態為雪白色,超過25度,則隨溫度升高逐漸轉液態,至清澈如水。因為工藝程序,無須高溫加熱,故可稱之為冷壓。但從原始果肉粉碎壓榨,油水分離,才叫初榨。若是經二度加工者,已是不同等級。特別注意,若油色帶黃,極可能是經氫化加工,不適合食用。下面附貼中文維基百科 "食用油冒煙點參考表"顯示,椰子油 (冷壓初搾) 是攝氏177度華氏350度;精煉椰子油是 攝氏232度華氏449.6度(注意:表上華氏溫度誤植)。椰子油若是由 "椰子粉" 產製,則在品質上相對比較,遜色新鮮椰肉現榨油品甚多; 而事實上,它不能歸屬於 (冷壓初榨)等級。目前,在美國東岸市場上,冷壓初榨超清純 (First Cold Pressed Extra Virgin) 椰子油偏少數,以清純油 (Virgin)等級居多。

 

維基百科冒煙點參考表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6%92%E7%85%99%E9%BB%9E

參考表僅是參考數字。不同廠商的產品,可能因品質高低差異,冒煙點大大不同。換言之,超清純 Extra Virgin等級的油,酸價較低,冒煙點較清純 Virgin等級的油高。即使同等級屬超清純,0.4%酸價的油,冒煙點會高於酸價0.8%油的冒煙點。最理想的情況是,廠商每年新貨都送交檢驗,以此數據為品質依據。

 

 

台灣某電視節目,推薦觀眾(消費者)用椰子油烹調,因為冒煙點高;並標示油溫攝氏232度,實為精煉油的冒煙點,乃錯誤引導。

 

使用精煉油是個人選擇。但是,(冷壓初搾)椰子油,甚至有機產品,盡量當做冷調醬用途或油水炒,請勿煎炸為宜。因為(冷壓初搾)椰子油冒煙點 是攝氏177度,容易受到煎炸溫度破壞。

電視台錯誤資訊如下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OjuhaeFd8s

 

另外,該節目介紹(玄米油),實為米糠油之別稱。米糠油需高溫壓榨產製,不能等同於(冷壓初搾)工序的品質;況且,為提高產量,降低成本與均質訴求,米糠油常是精煉油。最好閱讀包裝上之陳述,最好有『非精煉 unrefined』等明確字眼。若有朋友、讀者從不同管道獲知有(冷壓米糠油),敬請示知,以便學習。

 

後記:格友問核桃油

 

個人對核桃油沒特別研究。在上一篇談論酪梨油與橄欖油中,拙文已略為提到 Ω-6/歐美加6 與 Ω-9/歐美加9。那些不是傷身問題關鍵。廠商為了推銷產品,放大了其它產品的缺點,這是技巧,也是計謀。個人未曾注意到 1:6 的說法是否正確。但是,現代醫學講臨床實驗,那麼在歐洲眾多民族食用橄欖油的數千年飲食文化中,Ω-6/歐美加6 與 Ω-9/歐美加9兩種成分是否造成致病或死亡的要因??這樣本夠大,足以否定廠商的立論。再說,請廠商提出核桃油 1:1 的分析報告,下面的第一個網頁有提到核桃油裡的成分:(核桃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≥92%, 亞油酸Ω-6≥56%、亞麻酸Ω-3≥14%),這明顯不是 1:1。那個數據才可信??暫且拋下爭論,來探討。這跟雞蛋黃含膽固醇的情況一樣,蛋黃可以食用嗎??蛋黃裡有成分來化解膽固醇的作用,而近來的新報告,膽固醇並非心臟病元兇,說明過去的迷思與錯誤。。奇妙的是,Ω-3 也有類似功效。這些不是那麼單純,三言兩語。從過往歐洲歷史,沒證據顯示橄欖油有傷害人體,除非使用劣等油品,或高溫烹調破壞,產生毒素。烹調溫度破壞才是值得注意的重中之重。
在美國,核桃油雖然從多重不同市場管道可購買得到,但這並非一般消費者普遍使用的烹調食用油品,價位高是主因,在台灣價位一樣貴。至於,它有何益處,下面兩個網頁可以瞭解大概。網路搜索,還可找到更多相關文章。若是以追求亞麻酸(Ω-3/歐美加3)的含量為訴求,還有紫蘇籽油牡丹籽油更好的選擇,當然也是高價品項了。那麼,若非特殊保健、醫療、營養補充之目的,就無(非食用不可)的理由,完全是個人喜好與選擇。核桃油是種籽加溫榨的油,那就與果肉油在生產工序上分別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ttleliuliu 的頭像
    littleliuliu

    Liuliu Healthy Smile for Life

    littleliu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